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 大思政课 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在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力量,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推进专业教育、行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融合,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抓组织领导,构建育人 大体系 。

严格落实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抓思政课责任,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讲思政课、听思政课,带头抓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在开学、毕业典礼等重要场合,讲授 思政大课 。学校党委将 大思政课 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定期召开思政工作专题会议,加强系统谋划,推动工作开展。将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思政课建设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布局,出台《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 工作方案》《关于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方案》,为推进 大思政课 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和条件支持。

抓教学改革,打造特色 大课堂 。

牢牢把握主渠道,持续推进教学改革创新,建强思政课课程群,把高质量开好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课作为重点,围绕 四史类 中华优秀传统 开设选修课,着力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 必修+选修 课程体系。探索 学生讲评+教师点评 师生同台学习机制,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创新形式将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建强学生理论学习社团和理论宣讲团,开展 行走的思政课 ,每年宣讲100余场,受众1万余人。依托陕西省 大思政课 平台建设项目,挖掘红色经典影视资源的育人元素,打造 红色 金课资源。依托学校特色学科资源,构建 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行业思政 育人体系,打造 蓝色 行业特色思政课,立项建设思政示范课程170门;结合学校定点帮扶工作,以 乡村振兴 打造 绿色 思政实践课,努力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建强网络思政平台,开展 大学生网络文化节 优秀网络教育作品展 等,结合党史、校史、行业发展,打造 党史故事汇 红色记忆 红色渭读 网络文化品牌,着力打造资源共享、在线互动、网络宣传的 云上大思政课 平台,进一步提升思政育人实效。

加强引育培养,建好优质 大师资 。

通过 选留一批 返聘一批 转岗一批 吸纳一批 的方式,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配足专职思政课教师,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工作室,实施 人才引进绿色通道 ,加大学科带头人引育力度。按照每生每年不低于40元的标准安排专项经费支持思政课教师学术交流和实践研修,为专职思政课教师每人每月增加专项岗位津贴2000元,设置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用房1500平方米,强化数据库、图书资料等软硬件资源保障。推动开展思政课教师读书班,由教学指导委员会统一遴选书目,名师团队领读领学,引导教师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推动构建出国访学研学、国内研修和专业培训相结合的培养体系,明确思政课教师每年参训时间不少于16课时,鼓励青年教师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努力做到 研与教相统一 。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激励作用,推行 基础+发展 的导向机制,进一步压实育人责任、激发育人活力。打造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鼓励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党政干部共同参与组织指导思政课实践教学。将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理论社团等纳入教学工作量和工作业绩。建立健全思政课特聘教授和兼职教师制度,聘请优秀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社科理论界专家、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先进代表经常性进学校参与思政课教学,着力打造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加强协同联动,搭建合作 大平台 。

围绕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乡村振兴等实践活动,努力打造 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 大国工匠铸大国重器,实践实习育一流人才 等实践教学品牌,组织师生参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活动、 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 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等。结合学分制改革,深化 第二课堂成绩单 制度,推动实施 面向社会需求,发挥专业特点,适应个性发展 实践育人模式,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抓好日常思政教育活动,以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为契机,通过 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 主题教育、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论坛讲坛、讲座报告会等,组织专题 思政大课 。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榆林市、商洛市、新疆焉耆县签订共建协议,在商南县鹿城中学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基地,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开展一系列帮扶共建活动,努力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协同发展。